兴隆洼时期的石埙。
小河西时期的陶鼓。
(相关资料图)
骨龠,此前曾被考古学家称为古笛。
距今一万多年前的陶鼓,低沉、轰鸣,铿锵有力。
距今七八千年前兴隆洼文化的石埙,婉转、低回,一曲悠长。
距今三四千年、来自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石磬,清脆、悦耳,跳跃出不同音符;同样来自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骨簧,发出的声响玄幻、迷离,构成了一幅神秘画卷……
7月30日,国内考古、音乐方面的学者齐聚我省朝阳市,就中国史前礼乐之器进行学术交流。交流现场,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南京民族乐团、沈阳音乐学院的演奏者,共同演绎了古辽西史前时期远古先民通过不同乐器祈福、欢庆的美好场景。据介绍,这是国内首次将不同时期的古辽西远古乐器集合在一起共同合奏。
此次演奏共集合了7件远古乐器。除陶鼓、石埙、石磬、骨簧,还有距今9000多年的骨龠(yuè)、来自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铃等。这些远古乐器,大多出土于古辽西地区,均为文物的仿制品或复制品。
作为主角,骨龠是全场瞩目的焦点。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刘正国既是龠的演奏者,也是为龠正名的研究者。
1987年前后,在河南省贾湖遗址出土了一批距今八九千年的骨龠。因其外形似笛,考古人员将其命名为“古笛”。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刘正国认为,它应该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远古乐器“龠”,由丹顶鹤的尺骨制作而成。与贾湖遗址同期、位于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遗址也陆续发现了龠。刘正国说,与贾湖遗址不同,兴隆洼文化时期的龠由鹰的尺骨制作。
演奏会现场,南京民族乐团吹管乐演奏家于东波先是吹响了贾湖遗址出土的龠,随后,又吹响了兴隆洼文化时期的龠。高亢、辽远,来自一南一北两个地区的远古龠音,让听者沉醉其中,仿佛回到了远古时期。
于东波告诉记者,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中华传统文化,对包括龠在内的远古乐器产生了浓厚兴趣。此次除了在朝阳市演出外,他还将在朝阳市举办小型公益培训,让辽宁地区喜欢远古乐器的爱好者爱上龠、吹响龠。
种种证据表明,史前时期,先民们已经开始懂得并使用音乐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说,在连续40多年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相继发现了红山文化时期的遗迹和遗物,研究证明,红山先民在祭天和祭祖方面使用的器物有所不同,所使用的乐器和曲调也应该有所不同。
专注中国音乐史研究的沈阳音乐学院教授陈秉义说,中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繁衍生息、生活劳作中创造了音乐。新石器时代后期,一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逐渐演变成人们进行祭祀和娱乐的乐器,音乐也随之产生。中国古代音乐在自身发展中形成了中华民族音乐独特的知识谱系和话语谱系,在结构原则、构成法则、表现体系等方面与西方音乐大相径庭,具有鲜明的特色。
活动主办方之一、朝阳市德辅博物馆馆长王冬力表示,辽西是中华文明曙光初现的地方,让更多的辽宁人切身感受到远古音乐的独特魅力,这既是文物的活化利用,也是为文化传承贡献一分力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