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万家灯火熄了,山村陷入寂静,一盏灯在幽暗的夜色中亮起,灯下的男子一脸认真,七彩绣线在他的指尖灵活穿梭。
随着彩色织线上下翻飞,方寸屏幕间,色彩鲜艳的花朵便一一绽放。
(相关资料图)
“好治愈啊,绣得真好”“第一次见针线活这么好的男孩子”,“哩尢”的直播间里不断弹出赞赏的弹幕,但他还是注意到了不和谐的声音,“男生为什么要去做刺绣?真别扭!”“没有一点男子气概,娘娘腔”,“哩尢”顿了顿,面不改色,手中的绣花针一刻也没停歇,继续向粉丝们传授刺绣技巧。
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哩尢”原名王良洪,是个“95后”,作为布依族人,他打小就会蜡染和刺绣,“这些都是我们的家务活,像做饭洗碗一样日常”。十几岁时,王良洪越发对刺绣感兴趣,但因担心被人议论,始终未能正式着手,直到大学毕业,他才勇敢开始尝试。
从2020年至今,他创立工作室、设计绣品、带动周边绣娘、开设抖音账号、免费直播教学、参加非遗研修班……靠着一针一线,日复一日地坚持,账号“哩尢”从开始发布刺绣视频至今,两年时间便吸引了5万粉丝。从复杂精巧的蜡染到细腻明艳的布依族刺绣,账号直播单场观看最高8万人次,单个短视频播放量最高195万次。在王良洪的影响下,越来越多人了解到布依族刺绣,也认识了这个开朗帅气的布依族男孩。
收获大量关注的同时,也有不少网友提出质疑,更有甚者,在评论区发出“娘娘腔”的谩骂,但恶意评论并没有阻止王良洪前进的脚步,反而督促他不断学习,充盈自己。“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人去传承,我喜欢刺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在意异样的眼光,我愿意去做打破偏见的人,希望能带动更多90后、00后,一起传承我们的非遗文化。”
全职绣郎把“家务活”发展成事业
2019年,王良洪从贵阳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他身边很多同学朋友选择留在大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从小山村走出来的王良洪却开始了一次义无反顾地“逆行”——到大山深处做刺绣。
王良洪的家乡在贵州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在这里,家家户户都有织机,他从八九岁时就开始学蜡染,十五六岁学织锦、十八九岁学刺绣……为了帮母亲减轻负担,他承担了许多家务活。
也是从那时起,布依族的刺绣纹样、蜡染图案在王良洪心中留下了深刻烙印。读大学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导师发现了王良洪的好手艺,便鼓励他尝试结合布依族的传统文化做设计课题。
有了导师的启发,靠着精湛的技艺和新颖的创意,王良洪的设计多次获奖。初步尝试成功后,他开始思考非遗文化的新时代传承,“传统蜡染和刺绣作品往往比较‘匠气’、缺乏‘灵气’,不讨年轻人的喜欢,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看到、了解到我们传统的东西。”
采用醋酸面料代替土布、提取兽面纹“表情包”制作灯饰、把传统手绣纹样变成耳饰……王良洪在创新设计上大展手脚,传统元素在他手中不断释放出蓬勃的生命力,刷新着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认知。
也正是在探索传播非遗文化的过程中,王良洪发现身边鲜少有布依族年轻人会做蜡染刺绣,创立工作室、做绣郎、救活这项被许多人忽略的非遗技艺......这些想法不断浮现在他脑海,“我要走的是一条摸石头过河的路,很难,但能传承布依族传统文化,我很骄傲。”
“到大山里去。”带着一腔热血,王良洪来到贵州省南部的望谟县,在这个闭塞却保存着完好布依族特色的深山,他和好友一起成立了山谷花文创工作室,成为一名“全职绣郎”。
这个决定最初并不被亲友们看好,“这是上一辈人淘汰的东西”,这样的话王良洪听了许多,“他们觉得刺绣是家务活,大多是妇女从事的劳动,我读了大学又回去做刺绣,他们就不太能接受。”那时候,比起做刺绣,家人更希望王洪良从事一些“体面”的工作,“去办公室做白领,去做老师,”为了获得家人和朋友的认可,王良洪一次次耐心解释,分享他在刺绣中收获的快乐,他创作的有意义的作品。
渐渐地,王良洪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打动了身边的亲朋好友,也打动了许多喜欢传统艺术的顾客,工作室积攒下不少回头客。线下的影响力有了,王良洪开始探索在互联网传播布依族刺绣,2021年5月,他开通抖音账号,短短两年便吸引了5万粉丝。去年10月,他开始在直播间免费教刺绣,只要开播,就会有20多个铁杆粉丝跟他学,随着弹幕不断跳跃,越来越多人看到了王良洪的刺绣作品,了解到布依族蜡染、刺绣和非遗文化。
随着关注度的提升,工作室的订单也纷至沓来。“不少产品都‘爆单’了,现在一个月的销售额在20万元左右,4月份的销售额有23万元,其中抖音带货月均7万元。”王良洪介绍说。
能让“家务活”实现经济价值,成为一项长久事业,带动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王良洪倍感骄傲。
“一定把辞职的绣娘请回来”
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我一辈子都是这样绣的,不能改。”
“为什么不能改?不改淘汰掉了,以后谁还能看到布依族刺绣?”
争执声从房间内传来,绣娘盯着眼前的绣品看了又看,眉头皱起,生气地放下手中的绣花针,快步推门离开了工作室,只留王良洪愣在原地。
争执发生后,绣娘辞去了工作,王良洪开始反思,“我没有控制住自己的坏脾气,不会沟通,没有站在她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她们自给自足绣了一辈子,只知道那么绣,突然让她们改绣法,做创新,她们很难接受。”王良洪深知成长于大山深处的绣娘们习惯了传统技法,想要做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一定要把绣娘请回来。”从开始传承布依族刺绣开始,王良洪就明白,只有留住最精通布依族刺绣的绣娘,发挥出她们的刺绣功底,并让她们通过刺绣获得收益,才是传承非遗文化的长久之计。
带着这份决心,王良洪驱车辗转了数个偏僻村落来到绣娘家中,被气跑的绣娘看到了他的诚意与歉意,被这个涉世未深的小伙子深深打动,便重拾起绣花针,继续用心投入在刺绣工作中。
工作室制作的布依族服饰
和绣娘们的磨合并不容易,气跑绣娘的经历只是王良洪生活中一个剪影。创业初期,他和朋友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绣娘们沟通,“我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给她们做思想工作,让她们逐渐能接受一些绣法和图案的创新。”
最开始绣娘们接受不了大的改动,王良洪就潜移默化的劝说,打动她们一点点慢慢改变,“开始她们只知道那么绣,现在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谈到绣娘们的变化,王良洪难掩喜悦,在他看来,不仅是刺绣方面的创新,绣娘们也接收了许多外界的先进理念,“她们现在都是有思想的劳动妇女,能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实现价值”,王良洪说道。
现代思想滋养着大山深处的绣娘们,传统刺绣也在她们手中不断焕发出强劲的现代生命力。在王良洪的带领下,布依族蜡染、刺绣被二次创作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小到耳环、发簪,大到服装、包包、公仔,再到灯具、挂壁、床上四件套,许多产品都纳入了蕨菜花、刺梨花、团花、漩涡纹、水波纹等具有鲜明布依族特色的图案。
创意十足的图案、精致的画工、浓郁的民族特色,王良洪的日夜钻研有了回报,越来越多人关注到这间不大的工作室,关注到布依族刺绣,非遗文化在这里不断焕发新生。
创业有了起色,王良洪却越来越穷,“虽然说产品销售额很高,但是我们在研发上花了很大的功夫,现在是不挣钱的状态。”他花大量资金收集“老物件”,购买各种织布,到各地学习交流,不断碰撞出新灵感。
有些人不理解他花钱购买一些没用的“老物件”,但在王良洪看来,那些花色独特的老织锦、保留有古老元素的手工艺品都极具价值,“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织布、穿土服了。”作为关岭县为数不多还掌握蜡染技艺的90后,王良洪明白,古老的符号、元素一旦不再被沿用,濒临失传,珍贵的民族记忆和文化宝藏也将随之消失。
对他而言,收藏有价值的传统工艺品,不仅仅是出于怀旧,更是为了“抢救”,为了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一针一线“救活”非遗文化
乡间夏夜的虫鸣蛙叫声从方寸屏幕中传来,彩色的织线上下翻飞,瑰丽的蝴蝶和花朵便呈现在织布表面。王良洪向粉丝们一边讲布依族刺绣的故事,一边更换丝线,由浅到深渐变的花蕊、蝴蝶弯曲的触角、绚丽的翅膀......一个个图案栩栩如生。
“我们布依族刺绣就是‘绣眼睛所见,绣心中所想’,没有具体的准则让你去遵守,绣蝴蝶的时候,可以把它看作花的化身,可以和花、鱼、鸟进行天马行空地结合。”在直播间,王良洪总是耐心向粉丝们介绍布依族刺绣。
几乎每晚9点,王良洪都会准时开播,有时是在工作室,有时则在家乡的小山村,外出参加活动或学习,他就在酒店摆好灯架,架上织布,尽量一天也不缺席。纺纱、织布、蜡染、扎染、挑花、裁剪、刺绣,手工制衣工序复杂,做成一套布依族服饰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
每年农历3月3日,布依族迎来盛大庆典,许多布依族人会穿上传统服饰,王良洪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为了三月三,指甲去一半。”“大家三月三之前不要找我做衣服了,真的太累了,手指关节都痛钻心了。”今年农历3月3日前,他在朋友圈记录了自己的刺绣生活。视频中,他的指甲边缘被磨破,蜡染使用的蓝色染料浸入肌肤,在手指边缘留下一圈不规则的蓝,长时间刺绣,他的手粗糙干裂,微微颤抖,“这就是27岁的手,不敢想象”,他这样调侃自己。
日复一日地蜡染、刺绣,王良洪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喜欢,不会计较成本和是否劳累,看到客人对衣服满意的瞬间,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时刻。我相信只要坚持,布依族刺绣会被更多人看到。”他说道。
今年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王良洪作为非遗传承人被许多媒体关注报道,几天时间粉丝便增长了1万多。王良洪直言很幸运,“很荣幸被关注到,但其实除了我,还有那么一帮年轻人在传承传统文化。在网上我就认识了好几位优秀的苏绣、蜀绣等传承人,甚至还有00后。”大家都在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数字技术,推动传统艺术发展。
“走红后,我最大的变化就是发出了思考性的问号,如何让布依族传统纺织技艺和科技数字化接轨。”王良洪向记者介绍起他未来的工作计划,“我想将布依族刺绣数字化,把布依族刺绣纹样、背后的故事和寓意、民族色彩的搭配进行系统性地收集和整理,做成数字化知识库。这些知识将被更多人看到,包括大都市的精英设计师,让他们可以更方便快捷地理解布依族文化,将这些纹样进行创新和设计,这样才能推动布依族刺绣的传承。”
正观新闻记者 周梦真
版权声明本稿件为独家原创,版权为郑州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观新闻)所有,转载或者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违反,依法保留追究权。
标签: